新華社貴陽6月7日電(記者駱飛、崔曉強)“我在貴州等你,等你和我相遇,等待如此美麗,嘿久……”身著民族服飾的學生,用少數民族語言演唱著歌曲《我在貴州等你》,曲調悠揚、節奏舒緩,贏得臺下陣陣掌聲。
演唱者之一的苗族小姑娘李永英就讀于三都高級中學高二年級18班,自幼喜歡唱歌的她在舞臺上落落大方。第一次面向這么多外國留學生,主持學校的第一屆國際文化節,這個16歲的苗族姑娘顯得略微緊張。

6月5日,來自突尼斯、巴基斯坦、老撾、巴西、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的20名來華留學生來到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的三都高級中學,和學生們一起參加該校舉行的第一屆國際文化節。新華社記者 駱飛 攝
“沒想到有這么多國家的留學生和我們一起唱歌、跳舞,他們的到來讓我感到壓力,但他們的熱情又讓我放松。”談起感受,李永英難掩激動。
李永英所在的中學位于貴州省三都縣,是中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全國63%以上的水族同胞聚居于此。
千百年來,世代在此生活的水族群眾創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包括水書習俗、水族馬尾繡、水族雙歌“旭早”、水族端節、水族剪紙等先后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三都高級中學此次舉辦的國際文化節,是中國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貴州省委宣傳部等聯合主辦的“邂逅中國鄉村·美麗貴州行”來華留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主要環節之一,在大山里的孩子與10多個國家的來華留學生之間搭建起了國際文化交流的平臺。
伴隨著明快的鼓點,舞臺上來自非洲國家尼日利亞、加蓬的劉雨佳和梅莎跳起了歡快的非洲舞。她們抬腿、擺手,節奏感極強。
表演結束后,兩個非洲姑娘還邀請老師和同學上臺一起學跳非洲舞。她們邊喊節拍邊教動作,一旁的師生們也學得認真,以舞會友的快樂氛圍感染著現場的人們。

6月5日,參加三都高級中學第一屆國際文化節的來華留學生體驗敲擊銅鼓。新華社記者 駱飛 攝
愛好跳舞的水族小伙吳政宜第一次近距離體驗非洲舞蹈。“動作看著簡單,但要準確地掌握舞蹈律動和節奏還是比較困難。非洲的舞蹈和音樂很熱情,也很有感染力。”他高興地說。
當身著民族服裝、佩戴銀飾的少數民族學生合唱團走上舞臺時,現場歡呼不斷。同學們用漢語和水語演唱的《水歌》清脆悅耳,帶來了濃郁的民族風情。
來自印度尼西亞的周真林在浙江科技學院留學,只見她雙手合十靠著下巴,表情陶醉。“雖然聽不懂水族的語言,但優美的旋律跨越國界和民族,能拉近彼此的距離。”她說。
“花初吐、燕停駐、鳥啼蟲鳴,春天已悄然來臨……”節奏舒緩的歌曲《春日來信》是韓國在華留學生申文燮和朋友一起創作的一首中英文歌曲。
2020年,包括申文燮在內20多個國家的40多名留學生在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的指導下成立了留學中國“云”合唱團。舞臺上,部分合唱團成員共同演唱了這首歌曲,表達著對在華留學生活的美好期許。

6月5日,參加三都高級中學第一屆國際文化節的來華留學生學習書寫水族文字。新華社記者 駱飛 攝
除了歌舞表演,留學生們還與學校師生交流彼此國家的人文風情。在學習書寫古老的水族水書時,來自突尼斯的海悅跟著老師認真地臨摹。“水書寫起來有畫畫的感覺,古老又生動。”她說。
當得知就在去年,主要搜集、整理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縣等地的《貴州省水書文獻》成為中國第13個、貴州首個成功入選《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的文獻時,留學生們都流露出驚嘆的表情,連連點贊。
語言不通,情誼相容。大山里的國際文化節舞臺并不絢麗,但多彩的文化活動打開了山里少數民族孩子看世界,世界留學生看中國的一扇窗。
三都高級中學校長張小翔說,學校第一次迎來這么多國家的留學生,讓文化節很有“國際范兒”。活動上一些性格靦腆的同學主動與留學生交流,既讓他們有機會了解世界、開闊視野,也增強了他們展示自我的自信心。
來源:新華社新媒體